政策法规园地

关于防范金融领域非法中介违规经营活动风险的提示
时间:2025-04-15 发布人:转载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官网
【字体大小:

转载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官网:

https://www.nfra.gov.cn/branch/hubei/view/pages/common/ItemDetail.html?docId=1200877&itemId=1414

 

近年来,金融领域一些不法中介打着银行工作人员、合作机构或法律组织等旗号进行虚假宣传,采取一些违法违规手段谋取非法利益,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,扰乱金融市场秩序。常见类型主要有:

(一)非法贷款中介。非法贷款中介打着“正规银行机构”“银行合作机构或内部人员”等旗号,谎称有内部渠道可以降低贷款条件、提高贷款额度或加快放款速度,通过协助借款人伪造虚假资料诱导借款人办理贷款,收取所谓的“服务费、账户管理费、放款手续费、渠道费、垫资费、保证金、押金”等各种高额费用。

(二)非法代办逃废债或减免债务。专门针对信用卡、贷款逾期客户,以“化解债务”为幌子,通过代理客户批量编撰投诉材料、流程化包装伪造疾病贫困证明等虚假资料、向客户提供专业化话术模板等方式,大肆收取债务人高额服务费,部分非法中介甚至以此为借口骗取客户信用卡及密码,从事套现、刷流水等违法活动。

(三)非法代理退保理赔。非法中介声称可以通过代为投诉,向保险公司施压,在保单退保等处理过程中获取额外补偿,打着“快速理赔、高额理赔、免除手续”等幌子,引诱消费者在发生保险事故时通过其代办保险理赔,收取代办手续费或者截留赔款。

(四)虚假代办征信修复。非法中介利用人们对征信问题的焦虑,打着“征信修复”“信用洗白”的旗号,获取个人信息,开展非法代理活动。

消费者一旦参与到非法中介活动中,可能面临以下风险:

一是法律风险。非法中介活动往往涉及违法行为,消费者在不知情或知情的情况下参与,可能出现伪造证据等非法情况。

二是经济风险。参与非法中介活动可能导致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,比如高额手续费、第三方赔偿风险等。

三是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和信用风险。非法中介通常要求消费者提供大量个人信息,这些信息可能被滥用或泄露。参与非法中介活动可能对消费者的信用记录造成长期负面影响。

针对上述非法中介陷阱风险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提醒广大消费者:

一、树立诚实守信理性消费观,从正规渠道办理金融业务。根据自身资金需求及实际还款能力理性借贷,有借款、理财、保险等金融需求的消费者要通过正规金融机构、正规渠道咨询或办理,避免通过非法中介机构操作。

二、保护个人重要信息,增强风险防范意识。办理业务过程中,注意保管好个人重要证件、账号密码、验证码等信息,杜绝让外部人员“代客操作”,避免被外部人员欺诈,造成个人信息泄露。增强法律意识,提高风险防范能力,对于超出贷款合同约定的转账要求要注意,警惕以“刷流水”“走账”为由的打款要求,不随意向无关账户转账打款,防范被骗取资金风险。

三、通过正规途径维权,依法维护金融权益。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发生纠纷,倡导首先与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协商,也可通过调解方式、向金融管理部门投诉或司法途径解决。若发现自己陷入不法金融中介陷阱,应注意保存证据并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。